0898-08980898
开云电竞近20年来,随着《雍正王朝》、《康熙王朝》、《还珠格格》、《甄嬛传》、《延禧攻略》、《如懿传》等反映清朝宫廷生活的影视剧轮番“轰炸”播映,使很多观众自认为对清朝皇帝和后妃们的生活方式,有很“准确”的认知:皇帝们,要么像某些康熙、雍正那样,整天天地苦着个脸,鞠躬尽瘁,日夜操劳国事;要么像某些康熙、乾隆那样,有事没事动辄去民间微服私个访,除暴安良、伸张正义的同时,捎带着风流韵事一大箩筐;要么像某个同治那样,“不爱家花爱野花”,在青楼中流连忘返,最终感染梅毒,枉送小命。
皇后、妃嫔们等“富贵闲人”,既然无需处理国事,也不能动辄跑到宫外溜达。整天吃饱饭没事干,为替自己的儿子争储,为“三千宠爱集一身”,而勾心斗角,百般算计。实际情形是这样的吗?其实,影视上述描画,不过是清朝皇帝后妃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清朝皇帝后妃们,还有其它的生活方式。娱乐,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。那么,清朝皇帝后妃们,都有哪些娱乐方式呢?
看戏听戏,或许是清朝皇帝后妃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。满清入关后,随着战争的逐渐平息,皇帝后妃们看戏听戏,逐渐盛行起来,至乾隆时达到高潮。
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为给乾隆祝寿,清廷特从扬州调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“三庆”徽班入京。经过长期融合、演变,最终形成了被外国人称为Bei Jing Opera 的国粹—京剧。
自康熙至清末,皇宫中几乎整日锣鼓笙簧不断。乾隆、道光、咸丰、慈禧太后,尤可谓“资深”戏迷。特别是慈禧太后,不仅沉迷于看戏听戏,兴之所至,还亲自“披挂上阵”,客串演戏。她因笃信佛教,常自比观音菩萨,故在剧中常作观音扮相;命李莲英扮韦驮或善财童子。
为方便演戏、看戏,清廷在紫禁城中的宁寿宫、重华宫、长春宫、漱芳斋等处,建10余座大、中、小戏台。在宫外的西苑(中、南、北海)、西郊各皇家苑囿与行宫中,也均搭建戏台。其中,建于宁寿宫中的畅音阁戏台最大。
畅音阁戏台分三层:上层设绳索、机关,中层台面有方形池孔,连通上、下两层,下层台板下中央与四角,各有一口地井,与后台地下室内的一口水井相通。三层戏台或单独使用,或合演一戏,尤其演神鬼剧时,可三台合用,竟有神自天降、鬼从地出的奇幻效果。
清宫中经常上演的剧种,以昆曲、秦腔、徽调为主,兼有各种地方杂戏,清末还有皮簧(即后来的京剧)。上演的剧目类型,主要有“月令承应”(即从元旦到除夕,各节令演出的当令剧目,如“早春朝会”、“升平除岁”等)、“庆典承应”(即为皇帝大婚、万寿节等庆典演出的剧目,如“八仙祝寿”、“钟斯衍庆”等)、“临时承应”(即供帝、后随时传唤上演的剧目,如依《三国演义》、《西游记》等小说改编的“鼎峙春秋”、“升平宝筏”等)等剧目类型。其中,“临时承应戏”又称“常年大戏”,是宫中上演最多的剧目。
满族本就能歌善舞。受游牧生活方式的影响,其歌舞大多与射猎有关。入关定鼎中原、统一全国后,清宫中演奏的乐舞,仍保持了这一传统。在众多舞蹈中,通常在宫中举行大型吉庆筵宴上演的庆隆舞,是清宫最重要、最受喜爱的乐舞。
庆隆舞,最初名叫“蟒式舞”、“玛克式舞”。乾隆八年(1743年)改名为“庆隆舞”。它由“扬烈舞”、“喜起舞”两部分组成。
扬烈舞是武舞,舞者40人。其中,32人头戴面具,16人穿黄色布衣,16人穿黑羊皮衣,饰演怪兽,先上场,跳跃翻滚;然后,8人身穿甲胄,携带弓矢,饰演武士,象征满洲“八旗”,以竹作马头,彩缯饰马尾,从两侧上场。武士上场后,先向北行一叩礼,礼毕,便与怪兽作搏斗状。最终以武士射中怪兽,怪兽匍匐臣服结束。
喜起舞为文舞。由22名大臣充当舞者。他们穿着朝服,佩戴仪刀。入场后,向帝、后行三叩礼。礼毕,退至舞场东边,面朝西站立。然后,两人一组,起舞祝寿,舞毕,三叩首而退。舞蹈过程中,13名歌者、22名乐师唱歌、奏乐,场面热烈,气势恢宏。
不要认为饲养宠物是现代人的“专利”。清朝皇宫中,喂养有众多供人玩赏的鸟、鹿、鹤、狗、猫、蟋蟀、蝈蝈等宠物。这些宠物,或由朝廷、地方官员贡献,或购买捕获而得。
由于乾隆等帝、后喜好养鸟,清宫中养鸟之风特盛,主要有雉鸡、画眉、百灵、相思鸟、金钱鸟等品种。鸟入宫后,先经皇帝“御览”,若满意,则送养牲处饲养,留待赏玩;若不满意,则送至京郊御园,或转赐他人。
清宫养狗之风兴起于雍正。这位素有“勤政”之誉的皇帝,也曾不惜耗费时间、精力,亲自一丝不苟的为自己的狗狗设计狗窝、狗笼、狗衣、狗垫。乾隆帝也酷爱养狗,为搜罗名犬,甚至不惜向他国使臣点名索取。电视剧《宰相刘罗锅》中,曾有和珅为讨乾隆欢心,逗狗爬的情景,并非完全凭空捏造,而是乾隆酷爱养狗的反映。
清朝帝、后养宠物猫者,也比比皆是。凡帝、后宠爱的狗、猫,均冠以金豆儿、灵芝、玉虎等美名,并诏丹青名家,将其绘入图画。故宫博物院现藏《猫犬名册》,就绘有120余只猫、30余条狗。
饲养蟋蟀、蝈蝈之风,非满族传统,而是清朝入关后,才渐成风尚。宫中所养蟋蟀,多采自易州(今河北易县)清西陵一带,饲养于陶、瓷、玉、石等为原料雕漆制作的罐中。蟋蟀一是用来供帝、后斗耍消遣,一是用来听其鸣叫声。每年元宵夜,皇帝在乾清宫赐宴时,筵席前陈设温室里培育的芍药花、牡丹花;花丛中,以彩灯堆为鳌山,将蟋蟀置于其中。乐曲奏罢,唧唧虫鸣声从彩灯花丛中发出,令人惊叹不已。
为饲养上述宠物,清廷还设有专门官署、人员,负责喂养、管理。如东华门内有鹰房,养鹰1000余只;御花园内设鹿苑,放养梅花鹿;养牲处职掌养鸟之事;内务府下设内、外养狗处,分别饲养宠物狗、猎狗。
清宫中,帝、后闲暇之际,还常常玩一些带有竞技色彩的游戏,寻求刺激兼娱乐。这些游戏,主要有纸牌、棋类、跳驼、摔跤、冰嬉、打滑挞等。
纸牌,又叫“叶子”。它虽印在纸上,但并不是我们今天大家都熟悉的扑克牌,而是麻将牌。其主要花色有条、饼、万等,与麻将牌大致相仿。玩纸牌,清朝人又叫做作“斗牌”,通常有4人参加。或为刺激,或为敛财,参赌者往往赌以彩头。清朝刑律虽禁止赌博,违者罚款,或判有期徒刑。但每年正月,除十五日元宵节外,清宫开放赌禁,谓之“放赌”。慈禧太后酷爱斗牌,常在慈宁宫或颐和园召光绪帝及后妃、公主聚赌。有时,深受慈禧宠信的太监、宫女也奉命参与斗牌。
清宫中的棋类有满洲棋、象棋、围棋等。满洲棋的棋盘、棋子,及将、士、象、兵的走法,虽与象棋相同,但车、马、炮三子可互用。清朝入关后,围棋才逐渐成为帝、后游戏之具,并逐渐盛行起来。以至于在宫中各院很多石桌上,都刻有围棋盘,以便皇帝、后妃们随时对弈。
跳驼是满族的一种传统游戏。跳驼时,将一匹高于八尺的骆驼牵至场中,跳驼者排成纵队,助跑至驼前,起跳跃过驼背。跳跃时,虽可做空中转体、翻滚等高难度动作,但跳者的手不能按扶驼背。落地后,直立不倒者为胜。其难度,较之今天的跳马,犹有过之,故时有“绝技”之称。清帝每年在承德举行“木兰秋狝”时,都要进行跳驼竞赛。
摔跤(满族人称为“布库”、“撩脚”、“善扑”)也是满族的一种传统竞技游戏,其规则与今天的摔跤基本相同:二人双臂相持,下身以脚相互勾、踢、绊;将对方摔倒者为胜。最为后人熟知的,是《康熙王朝》、《鹿鼎记》等影视小说均大书特书的康熙帝幼时以摔跤计,铲除权臣鳌拜事。为纪念此事,每至年节喜庆时,宫中均有摔跤竞技比赛。皇帝亲自向胜者赐酒,以示奖崇。
冰嬉也是久居气候严寒的东北,长期与冰雪为伴的满族人就地取材,逐渐形成的一项竞技比赛。入关后,清廷保留了这项传统风俗,每年冬季,清廷在西苑北海举行大规模的滑冰竞技,当时称作“冰嬉之制”。参赛者是八旗士兵,每次比赛,参赛者人数不定。如乾隆时,每旗参赛者为200人,参赛总人数达1600人。参赛的将士,脚踏在鞋底绑一铁条制成的“冰鞋”,参加“抢等”、“抢球”、“转龙射球”三项竞技。
皇帝坐在木座下镶铁条,由人牵引在冰上滑行的冰床上。参赛者在距皇帝二、三里处,一字排开。号炮一响,众人争先向皇帝滑去,依到达的先后次序,分为一、二、三等,皇帝按等赏赐,谓之“抢等”,与今天的速滑比赛大致相仿。
“抢球”是指每旗选10名选手,组成1支参赛队;八旗8支参赛队,各就各位,站立等待。御前侍卫将一皮球用力踢出,参赛者奋力滑行追抢。抢到者再将球踢出,众人再滑行抢夺。如此反复多次,最后,以抢到球次数最多的队为胜者。
“转龙射球”或许是冰嬉中最壮观、最有趣的竞技游戏。侍卫们先在皇帝冰床附近,搭一座旌门,门上、下各悬挂一球, 上曰“天球”,下曰“地球”。各旗将士各为一队,每队前有3人,1人擎旗为先导,2人执弓矢,跟在后面,在冰上盘旋滑行;各旗其他参赛者,或擎旗,或持弓矢, 呈一字纵队,尾随滑进。8支队伍宛若八条游龙,在冰面上盘旋滑行。每队通过旌门时,持弓者拉弓搭箭速射,一射天球,一射地球。射毕,滑行旋转而归。凡射中者,皇帝皆予赏赐。
“打滑挞”,是指每年冬至后,内务府派人在宫中空地上,用水浇成一座高约三、四丈,一面呈斜坡状,一面呈阶梯状的冰山。参加“打滑挞”者从阶梯上山,然后沿斜坡面滑下。为增加竞技难度,有时,表演者奉命,身裹猪毛皮,履直身体,从山顶急速滑下,可谓惊险刺激。
清朝宫廷中,固然频频上演皇帝勤政,鞠躬尽瘁;后妃、皇子们或忙于夺嫡,或忙于争宠各种大剧,但这绝非清朝皇帝、后妃们日常生活的全部。深谙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的皇帝们,也会在理政之余,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游戏娱乐,放松身心,养精蓄锐;整日闲暇无事的后妃们,也喜欢用各种游戏、娱乐,填充自己空虚的生活,打发无聊的时光,促使清朝宫廷中各种游戏、娱乐、竞技项目的盛行。综观清宫中的娱乐项目,有的传承自满族传统,有的兼容汉族等民族的礼俗,从而使清宫中的游戏娱乐项目,异彩纷呈,丰富多彩。有的游戏娱乐项目,甚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如被视为国粹代表的京剧,即诞生于清代,流传后世,历久弥新,蜚声中外。
2. 林永匡等:《中国风俗通史》(清代卷),上海文艺出版社,2001年。
本文所用图片,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,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,谢谢!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